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述史-游雪梅女士

述史-游雪梅女士

首先感謝大家出席媽媽的安息禮拜,以下時間,我要大家分享一些媽媽的生平逸事。

媽媽“游雪梅”,原名“游鳳嬌”1942年出生於廣東寶安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媽媽係幼女,她有三位兄長。媽媽自幼喪母,小小年紀就要落田耕種做家務十多歲就跟外公來到香港元朗生活,當時媽媽申領香港身份證時的嬸嬸她改了另一名字“雪梅”,取其“踏雪尋梅”之意

後,媽媽除了照顧年邁的外公外,曾於錶帶電鍍廠做過女工,當她最喜歡的娛樂,就是放工後到戲院看工餘場。廿多歲時認識了爸爸,於1967年結婚。媽媽多次提起她年輕出嫁時穿過白色婚紗影結婚相,又穿過裙褂在酒樓擺酒結婚,大宴親朋時的情景,流露出很滿足的笑容,也許當年要這樣完事是件不容易的事

婚後兩人於土瓜灣租住房間生活,先後誕下一女一子1976年一家人搬到牛頭角公屋居住。1990年爸爸離世後,一家人希望換個新環境方便體弱多病的媽媽出入,申請調遷到同區有電梯上落的單位繼,直至2013年媽媽因腦退化轉到位於太子護老院居住

媽媽婚後雖然生活艱難,就算經濟條件唔好,她都會盡力幫助有需要的兄長,甚至乎原意用私己錢接濟爸爸在內地的親人曾經家中幫其他人BB,照顧兄長的兒子。在她身上,我看到她與鄰居和相處互的一面,有時買餸菜回家,會送一些給街坊,有時煲湯也會煲多點,預備送給附近鄰居。媽媽是個重視情的人,年輕來港生活幫助過她的長輩,她視他們如同父母。大時大節探望他們時,必定送上新鮮雞隻作禮物。

媽媽多次講過,"沒有媽媽的小朋友好可憐",這是她自幼喪母切身體會。這種失去愛被人遺下的經驗,成為她日後強烈希家人平平安安在身邊的原因。出生的時候,媽媽由於傷口有問題,要留院一段長時間,其間她一直擔心遺下只有兩歲的家姐在家中無人照顧。媽媽有抑鬱情緒問題其實可追溯到產下BB開始再加上來自生育後經同照家人的壓力,有時控制唔倒情況下,情緒會發洩於自己家人身上。

小時候,爸爸會同朋友出外旅遊,留下媽媽在家中照顧兒女那些日子媽媽就經常無故落淚。晚上,爸爸或姐姐出外遲遲未歸,她就流着淚一直報平安的電話,在騎樓守候看看街上有沒有他們的蹤影。我初小的時,有次我參加了學校的音隊,需到校外比賽,臨出發當日媽媽卻不肯讓我隨隊出發她心裡好總會思慮不幸的事會發生在家人身上。

當媽媽約四十歲時,曾經有一次做割子宮手術差點沒命,爸爸接到醫院電話,帶我同家姐去到醫院預備見佢最後一面,好幸運佢過到這一關。日後她提及過,在病床上她覺得家姐同我都好細個,"唔想我地好似佢咁,細細個就沒有媽媽照顧會好可憐",最終憑着志意戰勝了死然而,經此一役,媽媽身體逐漸轉差,經常要看醫生。

佢讀書多,好多時有不懂識寫嘅字都會請教自己仔女。她為人節儉,經常講自己"唔識打亦唔會學人打麻雀,怕會連家用都輸掉"。媽媽旅遊玩樂不感興趣,她一生人除了跟爸爸回鄉探親外,最遠到過旅地方就是一海之隔的澳門。然而,一間有瓦遮頭的屋,一個溫暖安全感的家,卻是她一生的祈盼。作為家中經濟支柱的爸爸表面上是街市魚販,但實際上他的工作是在家中收外圍賽馬賽狗的"艇仔",這些犯法事情多年來到影響緊我們的家庭生活,媽媽經常都十分擔心,叮囑我哋少向人提起家事每逢賽馬賽狗之日,必然多了一些憂慮,怕丈夫會比警察拉,更有可能連屋都無得住。

爸爸朋友會稱呼他做"大哥成",名副其實是一位大少爺,家中要落手落腳做的工通通就落在媽媽身上。可能自小訓練有數,照顧家人打理家務的確是媽媽的強項,無論是照兒女返學放學,煮飯洗衫、清潔、甚至乎家居維修、帶兒女看醫生,為丈排隊覆診,通通由她包辦。

爸爸有時會發怨言,話"媽媽一有病,就好快走會醫生,單用睇醫生錢就足以買樓交首期"某日,爸爸說笑的對我講,"媽媽身體唔成日要看醫生可能唔活得好耐,叫我有心理準備"諷刺的是,不喜歡睇醫生的爸爸,說完這番話不久就心臟病發離世。近日,外母閒談間,得知她年青時同樣一有病便會去看生,原是怕病了就無人顧兒女,無人處理家務,家務始終由自己負責,一定要盡快康復,外母的話,使我更深體會媽媽患病時心情。

當媽媽神經衰弱發作時,會失、頭痛、嘔吐手腳無力麻痺,每次都要看醫生打針入睡才能恢復過來。這情況持續三十多年,甚至預備去探望住遠處的親戚或陪爸爸親回鄉探親,她都會早一天到醫生處打定針才出發。自從爸爸離去後,媽媽其中一樣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家裡的經濟,恐怕家裡沒錢用。她曾經與我一起去銀行取回爸爸的遺下的存款,但銀行知道爸爸已去世,表示要立即凍結戶口,嚇得媽媽不惜跪下相求,也幸得媽媽的努力,銀行經理才答應通,家人才不致在這時間失去積蓄應急。

媽媽基本上喜歡出街,無什麼娛樂,只愛看下電視聽下收音機。來她開始接觸教會斷斷續續的參加聚會,認識到教會的朋友,得到好姊妹的關顧,和牧者們的關心,並於1997年正式接受水禮,成為基督徒。不太識字的媽媽,不懂看聖經,返崇拜聽道其都聽不懂。媽媽一生都是為家人著想,她原是個傳統拜神的人,改信耶穌受洗禮,其中一個原因也是為了信主的兒女,為她將來辦喪事會方便一點

隨着家姐教會事奉繁忙,成家自住。媽媽晚年家庭生活,大部份時間都是自己一個人過的。她身體好的時候愛到酒樓飲茶,同陌生的茶客寒暄一兩句。有時回家探望她時,會見到她在屋企樓下公園閒坐跟街坊聊天,又或在家中跟親友“煲電話粥”的。那時我們對抑鬱症認識唔多,媽媽亦不願意接受心理的治療,以為每次神經衰弱發作時,可以靠打針食藥便解決。隨着年紀漸老,身體其他老人的毛病也陸續出現。有次我陪她覆診,醫生提醒過若她過量依賴精神科藥物入睡,終有一天會認不到人,或者會跌倒受傷。2013年下旬,這些情況終於出現,最初發現她過馬路時跌倒受傷,其後出現思覺失調症狀行為異常,經兩次入院治療後,確診患了腦退化症,認知能力和自我照顧能力都出現問題。

出院後安排入住護老院休養,家姐教會的幾位執事一直媽媽不離不棄,風雨不改的每天協助照顧定期陪伴媽媽到醫院覆診這幾年間她們已建立了很深厚的契媽、契女關係。媽媽曾多次表達了很開心和感謝她們的關心、照顧。這三位姊妹常常逗得媽媽很稱呼她做“游BB“,媽媽聽得好開心也非常受落自認自己是“老BB”。幾年媽媽也跟很多院舍員工和公公、婆婆建立了很深厚的“街坊”關係,很多公公、婆婆都好主動的關心愛護媽媽。

這幾年間,媽媽護老院也曾經跌倒受傷,最後一次弄致胸骨爆裂和左眼失明。此外,因多年來不斷服用許多中、西藥物,醫生發現媽媽腎臟開始出現衰退現象,要她有心裡準備將來有可能要面對洗腎的需要,這一點媽媽一直都很抗拒。醫生鼓勵她要多喝水,但頑皮的媽媽不太願喝清水。最後201735日早上出現呼吸困難,送院後醫生診斷為腎衰竭及心臟衰竭,水分積於肺內,留院約一天後病情惡化,於201736日下午130分與世長辭,魂歸天國。

媽媽是個小人物,兒女同家庭永遠是她的首位。她為家人思慮煩多,無暇享人生上好福樂,卻默默成就身邊的人。她猶如聖經裡的馬大,靈性比不上馬利亞,只懂選擇做平事,伺候身邊有需人。

媽媽人生願望就是希望兒女成家,有人照顧,身體健康,不求富貴,但求有份穩定工作。她希望兒女常在左右,多見兒孫幾面。她一生中有一半時間都活於病患之中,但同大部分人一樣她曾經年輕過,有青春的歲月,經歷過人間的親情、友情及愛情,更有上帝對她的恩情同賜福。最我想用媽媽最喜歡的一首詩歌最一句完結這次分享,相這亦是媽媽於某時某刻經歷過的心境,"無限滿足快樂湧於心裡,在危難也不會變。"


再一次多謝大家!